|
2025年的秋天,注定承载着特殊的时代重量——这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,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。当第八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还有半个月到来之时,鄂南山区的风里不仅有丰收的期待,更飘荡着“三农”工作承前启后的使命气息。
在湖北通山县大竹村的尊禧鹿业生态养殖基地,5000亩草场的绿意、千余头梅花鹿的蹄声、加工车间的机器声,正以最朴素的日常,书写着这个关键节点上乡村产业的振兴答卷。
养殖里的“衔接密码”
凌晨六点半,养殖技术员老朱手里的巡查本不仅记着鹿舍数据,还藏着大竹村的“蜕变密码”。“3号鹿舍温度26℃、湿度 65%,幼鹿采食率100%,母鹿群体重较上月平均增加2公斤”——这些数字背后,是尊禧鹿业从30头种鹿到千头规模的跨越,更是脱贫户从“年收入不足万元”到“突破5万元”的蝶变。这个由谭英带领团队打造的鹿场,早已不是简单的养殖基地,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“活样本”。
七点的投喂时间,饲料车穿梭在鹿舍,饲料管理员打开料仓的动作,揭开了“产业共生”的温暖图景。“玉米饲料都是从大竹村村民手里高价收的”,这句话的背后,是农户曾经的务农自给自足,升级为真金白银的稳定收入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,这样的“企业 + 农户”模式,正让“丰收”从鹿场延伸到千家万户。
上午的鹿舍边,监控摄像头记录着鹿群嬉戏的画面,也记录着科技赋能乡村的轨迹。“鹿只活动轨迹、采食情况实时监控”,老朱口中的智能系统,不仅让养殖效率提升30%,更让乡村与时代的距离悄然缩短。
加工中的“品质答卷”
当养殖区的鹿群还在草场嬉戏时,加工车间里的忙碌,正展示着“十四五”规划中“农业高质量发展”的图景。上午八点,工人师傅们换好消毒服进入岗位,围绕鹿茸与鹿酒的精细加工,每一个环节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:如何让乡村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?
鹿茸加工车间里,老师傅正在熟练地切片,0.5毫米的厚度标准,是对“品质” 最直观的诠释。烘干机内55℃的稳定温度,是对“营养保留” 的极致追求。“每小时测一次水分,6小时烘干,水分控制在10%以内”,老师傅的操作流程,映射着乡村产业的“匠心觉醒”。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期,“品质”就是最好的“防返贫保险”—— 只有让每一片茸片都经得起市场检验,才能让鹿产业真正成为“长久饭票”,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扶贫项目。
鹿酒灌装区的精密操作,更展现着乡村产品“走出去”的底气。“500毫升容量,误差不超过2毫升”,灌装工人手中的无菌灌装枪,将鹿酒注入透明玻璃瓶,随后贴标机自动附上生产日期与成分表——这瓶酒的旅程,远不止从车间到仓库那么简单。它不仅能通过直播电商销往全国,还曾登上全国各大卫视。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“品牌升级”,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:让乡村产品不仅有“乡土味”,更有“高品质”,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。
|看见乡村的“未来模样”
傍晚时分,夕阳为鹿场镀上金色,养殖区的鹿群归舍,车间工人开始打扫消毒—— 这平凡的日常,却在2025有了不一样的意义。这个特殊的年份,让第八届农民丰收节,早已超越了“庆祝丰收”本身——它是对过去五年过渡期成果的检验,是对“十四五”农业发展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乡村振兴的期许。
距离丰收节还有半个月,尊禧鹿业没有刻意筹备盛大仪式,因为鹿业负责人谭英知道——“丰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是每天把鹿照顾好,把产品做好,带着村民一起干”!
|
|